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450篇
  免费   7758篇
  国内免费   7334篇
测绘学   3560篇
大气科学   4271篇
地球物理   7593篇
地质学   21081篇
海洋学   5967篇
天文学   324篇
综合类   2785篇
自然地理   6961篇
  2024年   72篇
  2023年   434篇
  2022年   1249篇
  2021年   1628篇
  2020年   1574篇
  2019年   1620篇
  2018年   1408篇
  2017年   1561篇
  2016年   1591篇
  2015年   1817篇
  2014年   2315篇
  2013年   2378篇
  2012年   2374篇
  2011年   2527篇
  2010年   2174篇
  2009年   2401篇
  2008年   2376篇
  2007年   2666篇
  2006年   2662篇
  2005年   2317篇
  2004年   2143篇
  2003年   1902篇
  2002年   1727篇
  2001年   1455篇
  2000年   1239篇
  1999年   1109篇
  1998年   984篇
  1997年   838篇
  1996年   708篇
  1995年   637篇
  1994年   578篇
  1993年   507篇
  1992年   396篇
  1991年   309篇
  1990年   195篇
  1989年   227篇
  1988年   129篇
  1987年   90篇
  1986年   52篇
  1985年   47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17篇
  1977年   5篇
  1971年   3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文章基于经济增长收敛理论,从区域合作视角,展开服务业发展收敛性研究.包括阐释服务业发展收敛的内涵、与经济增长收敛的关联、服务业发展的收敛机制,以及分析服务业发展收敛的模型与指标选择,并最终运用所构建的方法,对CEPA实施后大珠江三角洲的金融业收敛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2004-2008年该区域金融业发展呈发散趋势.这一结果与近年来以其他方法与指标检验金融收敛性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证实了基于经济增长收敛理论及分析模型的服务业发展收敛研究思路与分析模型具有可信性与可行性,亦从一个侧面对大珠三角金融合作的成效作出了评判.  相似文献   
992.
以佛山市“岭南天地”(祖庙-东华里历史文化街区)的“三旧”改造为案例,讨论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改造中城市更新概念的衍生、想象及认知局限性.尤其侧重于概念运用在历史文化名城老城核心区更新中的作用、价值及其在更新实践中的推动或限制因素.研究显示,“三旧”改造概念作为城市更新理念与佛山城市旧区改造的现实问题相互结合而衍生的“应景”产物,在运用中凝练了更新主体(地方政府)对旧区改造发展的愿望、想象和认知倾向.这使得“三旧”改造概念在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更新中的应用存在部分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三旧”改造发展模式及其想象展望也可能只是地方政府及开发商谋求城市、产业发展和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的一种手段.此外,研究显示,“三旧”改造概念只被地方政府和投资人用作组织与寻求他们各自关注点的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或技术,从本质上来说,这个概念对他们的吸引力在于与之相关联的资源,以及一种供使用、阐释、替换的语言.至于这个概念对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更新的实用性,则似乎关注不够.  相似文献   
993.
青藏高原受其特殊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限制,耕地主要分布在自然环境条件相对优越的河谷地区,人为因素对耕地分布范围的作用和影响极其微弱,尤其是在历史时期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前提下,耕地的空间分布主要取决于土地的宜垦程度。本文将影响青藏高原河谷地区耕地分布的因子按其性质分为限制性因子和非限制性因子,并以此为基础排除了高原河谷地区不适宜耕作的地区,在适宜耕作的地区根据土地的宜垦程度,按"先优后劣"的原则将历史时期的耕地数据分配到空间上。选取青藏高原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的河谷地区之一河湟谷地作为实例,重建该区1726年耕地空间格局。将重建结果与已有的M模型重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两者重建的耕地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致性,但重建结果在垦殖范围与垦殖强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M模型的重建主要是以现代耕地分布格局为基础重建,忽略了现代耕地空间分布受现代农业技术的影响;而本文模型则是从低生产力水平前提下影响历史时期耕地分布的因子出发,重建结果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994.
995.
996.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resulting from current climate changes, including prolonged drought, land degradation, desertification, and loss of biodiversity, is presenting enormous challenges to achieve ...  相似文献   
997.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MENA) region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population growth, degraded and fragile nat-ural ecosystems, and a limited amount of arable lands. It is one of the most water-sc...  相似文献   
998.
Understanding of biomass and water allocation in plant populations will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on their growth pattern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dynamics. By direct measurement, the biomass and water...  相似文献   
999.
Modelling the empir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habitat quality and species distribution patterns is the first step to understanding human impacts on biodiversity. It is important to build on this understanding to develop a broader conceptual appreci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surrounding landscape structure on local habitat quality, across multiple spatial scales. Traditional models which report that ‘habitat amount’ in the landscape is sufficient to explain patterns of biodiversity, irrespective of habitat configuration or spatial variation in habitat quality at edges, implicitly treat each unit of habitat as interchangeable and ignore the high degree of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spatial components of land-use change. Here, we test the contrasting hypothesis, that local habitat units are not interchangeable in their habitat attributes, but are instead dependent on variation in surrounding habitat structure at both patch- and landscape levels. As the statistical approaches needed to implement such hierarchical causal models are observation-intensive, we utilise very high resolution (VHR) Earth Observation (EO) images to rapidly generate fine-grained measures of habitat patch internal heterogeneities over large spatial extents. We use linear mixed-effects models to test whether these remotely-sensed proxies for habitat quality were influenced by surrounding patch or landscape structure.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f surrounding patch and landscape context on local habitat quality. They further indicate that such an influence can be direct, when a landscape variable alone influences the habitat structure variable, and/or indirect when the landscape and patch attributes have a conjoined effect on the response variable. We conclude that a substantial degree of interaction among spatial configuration effects is likely to be the norm in determining the ec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habitat fragmentation, thus corroborating the notion of the spatial context dependence of habitat quality.  相似文献   
1000.
南海东北部深部地壳结构蕴含着南海陆缘伸展张裂过程的重要信息。在南海东北陆缘布设的一条广角地震测线(DP13)沿NW-SE方向依次穿过东沙隆起和台西南盆地。本文利用射线追踪和正演走时拟合软件RayInvr构建地壳纵波速度结构,模型表明:沉积层速度1.6~4.6 km/s,厚度0.5~3.8 km,横向分布不均匀,沉积基底起伏剧烈;莫霍面埋藏深度由陆架区的25.5 km急剧减小到陆坡下方的13 km,随后向下陆坡远端增深至16 km;陆架处东沙隆起下方地壳厚度从~25 km减薄到~21 km,下陆坡远端地壳厚约10~13 km,地壳拉张因子分别为1.3~1.5和2.6~3.1,表现为轻微和中等减薄;陆坡区台西南盆地内地壳厚度从17 km急剧减薄至7~8 km,地壳拉张因子高达4.6,呈超伸展减薄;地壳厚度由陆向海非单调减薄,地壳伸展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陆架-上陆坡和下陆坡下地壳底部发现两个相对孤立的不连续高速体,速度分别为7.0~7.5 km/s和7.0~7.3 km/s,厚度分别3~5 km和1~3 km,前者位于古太平洋俯冲带前缘,几乎与南海东北部高磁异常重叠,推测由中生代古太平洋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